发布时间:2023-02-17浏览次数:976
中新网长沙12月6日电 (陈小峰 石荣)“哈提(化名)现在恢复不错,家属特意交代我转达对您的谢意!”12月6日,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头人——匡卫平收到一条来自吐鲁番的信息。4天前,他远赴万里,指导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当地首台脑起搏器(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就是哈提。
全国示范性劳模匡卫平在手术室指导脑起搏器(DBS)手术。 湖南省脑科医院 供图
哈提女士现年53岁,2016年确诊为帕金森病,虽四处求医治疗,但病情仍不断加重。近两年,哈提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能吞咽,便秘、失眠、抑郁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身心问题相互交织,使她和家人饱受煎熬、苦不堪言。得知手术可以治疗帕金森病后,家人将她送到吐鲁番市人民医院。
吐鲁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彬详细了解患者情况,经多学科会诊、评估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取安装脑起搏器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考虑到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医院特邀匡卫平来院指导。
得知哈提的情况,匡卫平毫不犹豫,跨越万里指导这次脑起搏器手术。11月30日,临行前一天晚上9时许,忙碌了一天的匡卫平仍念着自己病房的患者。他带着病区医师,逐一查看、交代注意事项,对于重症监护室的重点病人,更是事无巨细,“去吐鲁番,我有两天不能来病房,所以必须来看看”。
匡卫平与专家团队开展术前多学科讨论,确保首例DBS手术顺利完成。 湖南省脑科医院 供图
12月1日下午,匡卫平抵达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来不及片刻停留,就在周彬陪同下,与多学科专家一起,再次开展术前多学科讨论,仔细查看病人、病历资料以及医院硬件设备,明确手术条件。为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匡卫平还针对手术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与相关科室逐一沟通并培训,制定各种替代和应急方案,确保首例DBS手术顺利完成。
一切准备就绪。12月2日上午,在匡卫平指导下,周彬和神经外科主任赵春海带领医护团队,开始为患者进行手术。戴立体定向头架、CT扫描、靶点计算、电极植入、神经刺激器植入……由于准备充分,预案周密,每一步都在预期中顺利进行。术中临时刺激疗效理想,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匡卫平又给大家细致讲解手术技巧与术后注意事项,并指导其他危重疑难病人治疗。神经外科团队成员表示,“通过观摩、参与手术操作和匡主任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帕金森病DBS手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已是短短三个月内,匡卫平第二次驰援吐鲁番。9月23日,匡卫平在随队看望援疆专家期间,指导该院完成了当地首例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患者面肌痉挛完全缓解。两次驰援,不仅为吐鲁番同胞解除了病痛,也为受援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供了有力指导,让患者在家门口获得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匡卫平为病友解除病痛的同时,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支优秀团队,援疆医师周彬就是其中之一。“做一名好医生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患者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几十年如一日,匡卫平恪守着这一信条,也如此要求着他的团队。(完)
中新网徐州12月6日电 题:江苏睢宁:小小桑树串起绿色增收产业链
作者 朱志庚 顾士刚 王庄园
冬天是乡间农闲的时刻,然而,对于江苏省睢宁县桃园镇魏洼村的村民们来说,眼下正是忙碌的时候。在魏洼村集体合作社桑叶茶加工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切叶、杀青、揉捻、提香……整个车间茶香四溢。
采摘嫩叶做茶。顾士刚摄
“我们村一直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桑树嫩叶做茶,桑叶喂蚕,桑枝和桑根还可以入药,深加工以后,经济效益非常好。”魏洼村党总支书记杨猛介绍,村集体合作社目前进行桑叶茶的加工制作,下一步要把桑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桑叶茶生产车间。顾士刚摄
桃园镇有着70多年的种桑养蚕史,现有桑园1万多亩。近年来,桃园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挖掘生产了桑叶面、桑叶茶、蚕沙枕头、蚕丝被、桑枝中药切片等产品。一棵小小的桑树一路“破茧成蝶”,连接起一条挑起镇域经济大梁的“根、枝、叶、蚕”的综合利用产业链,切实将蚕桑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12月4日,魏洼村村民陈宁在家里忙着回复网上关于彩色茧的订单,村会计汤标和桃园镇农经办工作人员上门走访网店经营情况。陈宁介绍,今年秋季村里推广彩色茧,天然彩色,更迎合了当下人们对天然、环保的消费需求。
桃园镇党委政府为了增加民众收入,根据在外招商人员得来的信息,彩色蚕茧市场销售价格高,喂养过程和传统喂蚕一样,产量也一样,而且彩色蚕种抗病毒能力强。政府招引蚕丝制品企业,由企业第一年免费提供彩色蚕种给部分民众试喂养,鼓励、引导民众拓宽增收渠道。
陈宁家有6.5亩桑地,正常喂养10张蚕,今年秋季,他家尝试喂养3张彩色茧。“彩茧比白茧每斤多卖4元,这还是收购商上门收的价,如果算我们在网上单个卖,价格还高。我养蚕40多年了,这一次‘出彩’了。”陈宁的母亲王敏侠笑着说。
村民对桑枝进行切片。顾士刚摄
桃园镇宋楼村有1200亩桑园,每年有一部分桑叶用不完,修剪下来的桑枝条,村民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成为村人居环境整治老大难问题。宋楼村党总支书记孙建波向常年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做生意的宋楼村人张海涛求助。张海涛经过考察后,成立徐州锋涛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购置机器,收购村民剩余的桑叶和桑枝条。“现在村民每亩剩余桑叶可卖350元,桑枝条能卖300元,这激发了村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而且村庄环境也整洁了。”孙建波说。
位于桃园镇蚕桑产业园的徐州桃时茧丝有限公司蚕丝被制作车间里,工人们忙着进行蚕丝被制造的拉絮环节。他们把一个个蚕丝绵兜慢慢拉开,再一层层重叠起来做成被胎。“我们生产的蚕丝被得到南京、上海等很多客户的认可。特别是漂泊在外的桃园籍人,说盖着家乡产的蚕丝被就像每晚睡在家乡的怀抱里。”公司负责人孔凡超说。
“种桑养蚕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增收致富的幸福门。未来,我们将紧紧抓住蚕桑产业增收‘牛鼻子’,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桃园镇党委书记刘强介绍,目前,睢宁兴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拥有“十里桑园”“淘自然”两个蚕桑农副产品品牌,还开发了桑园鸡蛋、桑叶面、桑叶茶、蚕沙枕头等产品。桃园镇年产蚕茧100多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