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6浏览次数:399
中新网太原12月6日电 (李新锁 安豪)在农村建设公共墓地,节约土地;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在传承民俗乡情的同时,降低民众负担。近年来,山西交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初步形成节俭文明新风尚。
12月5日,初冬暖阳下,走进交城县西营镇大营村,道路干净整洁,院落井井有条。文化墙上悬挂的移风易俗“三字经”引人注目。在大营村,借助道德评议会,村民们既学习身边优秀榜样和好人好事,也评议陈规陋习。“有了道德评议会,大家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道德模范。”大营村村民赵女士如是说。
交城县民众召开道德评议会。(资料图)交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交城县,自从《交城县“星级文明户”评定方案》印发后,通过道德评议会已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0400户。交城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采取“宣传先行+教育引导+典型示范”模式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交城县依托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0个实践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千余场,同时依托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村文化广场、村民聚集地等位置设立移风易俗宣传栏,张贴、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宣传册、宣传品,组织镇村干部一对一入户宣传移风易俗政策,近期发放移风易俗宣传挂历80000册。
前不久,交城县天宁镇塔梭村一对新人打算办婚礼。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新人原本打算大办宴席,但又觉得为“面子”让家人额外破费实在没必要。正纠结时,志愿者们上门找到新人建议“红事简办”。一番“情理”劝说后,这对新人最后采纳了简办的建议,只宴请了60余位亲朋好友,婚礼办得简单又热闹。这是交城县扎实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引领婚事新办移风易俗新风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交城县指导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总管”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引导民众按照移风易俗要求“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签订承诺书。其间,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移风易俗“宣传员”“带头人”作用,主动服务民众家中喜事、丧事,通过规劝教育等方式推动婚丧礼俗按倡导性标准执行。
在东坡底乡逯家岩村,康安才、常新中等老党员丧事简办的事情,至今仍被人反复提及。如今,在逯家岩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风尚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遵行。
在交城县西营镇大营村,当地通过建设公共墓地,在40余年的推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村每年去世人口约40人,占用土地2亩有余,而公共墓地每年仅需3分地左右。
此外,天宁镇磁窑村累计投入30多万元提升了红白理事厅设施设备;夏家营镇义望村和西营镇东营村监督、引导民众形成勤俭节约、文明简朴办婚丧嫁娶的新风尚。
如今,交城县民间嫁娶喜宴礼金一般不超过200元,丧事宴席多是大锅菜加馒头,其余诸如12周岁开锁、生日宴等一般只在家庭内部聚餐。
其间,交城县各地整合志愿服务队力量,不定期宣传红白事礼金标准和办酒时间等,“多打招呼、多提醒”;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文明在行动”主题活动130余场次,举办滥办酒席宣传劝导等活动450余场次;召集基层志愿服务队贴近民众生活实际,开展孝老爱亲、移风易俗、邻里相助等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完)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开幕论坛上分享了“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秘籍”:让年轻的科学家独立负责;5人左右的小型团队为最佳规模;具有充足研究经费;要有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要和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线发表演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生物智能从进化中学习,最具多样性特性的物种会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人类智能中,真正重要的是互相学习。”迈克尔·莱维特的在线演讲聚焦“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指出,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界有生物智能,人类有人类智能,计算机有人工智能。生物创造人类,而人类创造了计算机。
“互联网让人类可以进行全球学习,人工智能更是大幅提升了学习信息的收集效率。”迈克尔·莱维特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结构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对蛋白质的结构预测。他还介绍了应用计算生物学和AI对于癌症的研究探索,并指出:“更好的科学会带来更好的发明专利,更好的发明专利会带来更好的药品。”在癌症代谢成像中的量子力学应用方面,迈克尔·莱维特指出,ChatGPT超极化MRI(核磁共振)使得肿瘤代谢在实践和空间上的量化成为可能。
陆雄文教授发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对于人工智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闭环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研发成功率。“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各个技术赛道和产业赛道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还会改变所有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他指出,本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有着显著不同。“它是多赛道并举,相互交融、形成聚能,然后爆发。”
在陆雄文看来,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础设施的作用,将影响所有行业的发展,也势必对管理教育带来巨大变革。“未来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他说。
据悉,“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将持续至12月15日,围绕“管理赋能共同成长”主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汇聚海内外数十位嘉宾,将举行“科创企业案例创新论坛”“复旦科创先锋年度论坛”等10场不同主题科创论坛等,并开展“共振·与科创同行”线下联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其中,“共振·与科创同行”特展为期一个月,将展出不同领域的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家、管理学院科创校友所选送、创作的作品,用不同视觉形式呈现他们的科研、科创实践成果。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教授直言,科学家与一般商人不同,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总是充满自信,这是他们能够实现科研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非常珍视,也容易产生'特殊情结',这在创业过程中却可能导致失败。”他指出。
“科技转化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谈到初创企业的成功要素,来自企业界的黄平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从一个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收入,从收入到利润,从利润到现金流、到企业上市,对创始人的知识技能、经验、背景要求是不一样的。”黄平表示,“不可能有一套成功经验能‘一招鲜吃遍天’,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学习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技能不断进步。”(完)